焦点关注

华北五省大学生机器人舞蹈专项赛在我校举办 8支团队晋级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8月2日,由我校承办的2025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舞蹈专项赛暨第一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外围赛集体舞蹈赛预选赛在沙河校区体育馆成功举办。本次赛事作为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重要预选环节,吸引了华北五省19所高校的32支队伍、176名师生参与,最终8支优秀团队脱颖而出、成功晋级。

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李惊涛,北京市经信局智能装备处处长李野川,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兴芬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我校教务处处长梁旭主持。

王兴芬在致辞中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智慧与科技进步的完美融合,其广泛应用正推动社会智能化进程。她强调,本次赛事与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外围赛相结合,是一次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尝试,不仅为学子提供了展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平台,也搭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交流切磋的世界级舞台。她表示,此类竞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人才培养与交流、孕育产业未来中坚力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最后,王兴芬预祝赛事圆满成功、选手取得佳绩。

李惊涛在讲话中表示,人形机器人技术是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和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关键期,亟需相关领域人才。他指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迈向规模化应用,为青年提供了广阔舞台。他勉励学子通过赛事培养闯劲与韧劲,未来成为技术突破的中坚力量。李惊涛代表北京市教委感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精心承办,肯定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担当,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期待学子助力中国机器人技术走向世界。

开幕式上,我校参加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足球机器人、格斗挑战赛机器人团队组成方阵受阅,展现智能化与运动能力的融合,充分彰显了学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实力储备。

随后,我校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BISTU Robot”人形机器人本体结构样机,引发全场瞩目。该样机搭载高性能仿生关节,采用轻量化设计,总重约50kg,高度约1.7m,是彰显学校在前沿技术领域实力的突破性成果。

开幕式后,各参赛队伍携自主设计的小型人形机器人依次登场,带来精彩纷呈的舞蹈表演。动作设计上,机器人在高精度关节控制下,精准完成了连续360°转体、扭胯摆臂等高难度动作,甚至复现了经典作品《秧BOT》中的“转手绢”动作;其模仿内蒙古长袖舞的飘逸姿态,衣袖翻飞间尽显刚柔并济的力学美感。在音乐编排方面,深度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如将秧歌唢呐、锣鼓节奏与电子音效结合,形成“少数民族民乐电音”风格;动作与旋律高度同步,在鼓点骤停时瞬间定格,高潮段落疾速变换步频。

评委从外观设计、创意编排、多机协调性、技术难度、动作音乐协调性及过程稳定性六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现场竞技氛围热烈,掌声雷动,充分展现了高校学子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赛事期间,主题为“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的论坛在沙河校区举办。梁旭教授、我校产融办主任程进教授,以及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FO韩深任、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赛事运营负责人王永皓等嘉宾就人形机器人应用进行了报告分享。论坛上,多位机器人领域企业专家,围绕技术路线、核心部件、场景落地、标准制定、数据训练、人才培养、产业生态建设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精彩发言,有效促进了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延伸了赛事在教育、科研与产业对接方面的价值。

我校长期致力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了“机器人大工程实践平台”,将课堂知识与赛事实践紧密结合,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为行业输送了大量懂技术、善创新的工程人才。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选拔了精英队伍,更彰显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引擎作用。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全球首个面向人形机器人举办的综合性竞技赛事,将于8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举行。本届运动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教委联合承办。运动会高校赛事已纳入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并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具体承接负责。

中科慧灵、精一正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标准化技术研究所、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北研中心、北京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爱福纳(杭州)传动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以及我校产融办、机电学院、光电学院、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信通学院、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体育部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开幕式。(供稿:教务处 陈佳男 郑小博 图片:何晓琳 编辑:郭辉 审核:吕丽峰)

- 分享 -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